编者按 第一届《“故乡的路”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获奖作品展》巡展第一站2015年12月12日在河北省廊坊市新绎贵宾楼d区1层展厅举行,总共展出了20位少数民族摄影师的200余幅作品。从2009年创办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展到2015年推出首届中国少数民族摄影师奖。6年的时间里,作为策展人兼映画廊艺术总监的那日松都经历了什么?我们来听听他自己怎么说。
q: 第一眼看到这个少数民族摄影师奖的时候,其实我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jimmy nelson的《寻找消失的部落》,对于你个人而言,做这样一个奖,到底意味着什么?
a: 一种情结吧,可能潜移默化的,本身我就是少数民族,虽然是在北京长大,虽然作为一个不会说蒙语的蒙古族人,我的血液里还是有这种民族情感的; 再加上我做编辑、策展人很多年,看到很多摄影师去拍摄少数民族地区,于是就会有种想法,为什么没有本地的少数民族摄影师来拍自己的民族?所有在这么一个情结的作用下,从2009年大理摄影节开始,我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来做这么一个展览,一直做到现在。今年,又有一个机缘,思源摄影基金赞助了少数民族摄影师奖,这样不光能做展览,还能给这些少数民族摄影师一些实质性的帮助吧,这也算是实现了我的一个愿望吧。
q: 其实放眼全世界,有很多人都在做着类似的事情,这些摄影师除了他们自己本身的民族身份外,从作品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视角等是否带有足够的民族性?
a: 虽然中国有很多人都在拍少数民族,但我认为大都是被污染的民俗摄影,是猎奇式的,采风式的,我在很多场合都批判过这种所谓的民族摄影,那么我也看到很多少数民族摄影师的作品也被这样污染过,所以我这次征稿的时候就提了一些要求,首先,必须是专题化的,不能是单张,一定是讲故事的;其次,必须是少数民族摄影师拍自己的民族。真正收到来稿情况还是挺出乎意料的,我没想到会有那么多高质量作品。
q: 大概收到了多少作品?
a: 有一百多个摄影师投稿,因为征稿时间非常短,而且青海、西藏这样的少数民族大省都没有摄影师参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有一百多人,最后入围的50人,我觉得水平都很高了,都达到了我对这个展览要求的水准。最后选出来的这20个摄影师呢,水平都是平均的,都差不多,其实被淘汰的摄影师也很棒,这也是很遗憾的一点吧。我真的没有想到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在少数民族摄影师这么小的一个范围内,能征集到这么多好摄影师,而且他们的视角是这种真正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能够关注到自己民族的生活状态,他们能够做到这点,不是简单地记录民俗,你看他们的照片大都带有一些忧虑或者批判的真诚的态度,你不会在这里看到所谓的歌功颂德,或者粉饰的那种东西。
q: 我看之前在798举办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作品展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问你有关于猎奇的问题,也有问你摄影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困扰的问题,这个现象就跟很多人跑到非洲去拍照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你觉得该去如何引导大众呢?
a: 我做这个展览,并一定是把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概念,并不强调这个,你看庄学本、吕楠、杨延康,他们拍的少数民族也很棒,关键是你要尊重和了解你所拍摄的民族,我做这个展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告诉摄影人,你要拍一个民族,首先你要尊重和了解他们,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再去深度挖掘。而不是开着越野车跑到一个寨子里,或者在路边拿着长焦去拍,或者网上那些经常出现的对着磕长头的藏民很不尊重地近距离拍摄,这些是很多摄影师或者爱好者都会出现的问题,这也是我希望通过展览来表达的观点,首先你要热爱和尊重这个民族,了解这个民族,你才能具备拍摄这个题材的基础。
q: 从编辑,到摄影之友的主编,到策展人,到映画廊艺术总监,你的身份一直在变,但是对摄影的爱一直不变,是什么一直在支持你去做这些。
a: 这对我来说,这就是工作,我自己的观点就是要做工作就要把他做好了,对得起这个工作。从一开始只是把它当做工作,到后来觉得应该把他做好,再到后来离不开它,这里面就有所谓的爱在里面,那你会很投入在里面。关键是在这个位置上,你所占有了那么多的资源。你应该用手里的这些资源,去给大家做一些有益处的事儿。
q: 中间有过想要放弃么?
a: 没有过,因为我的所有工作,从开始到现在,我从来都没有被动的去选择,都是我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从来没有说为了找工作,或者为了某件事强迫自己,不管是做杂志还是做画廊,包括做策展,都是我喜欢才会去做的。
q: 09年当时你做的是少数民族摄影师展,后来有了赞助之后你做了这个奖,外界或多或少的会有质疑,这会带给你压力吗?尤其这个奖未来的发展,会给你压力么?
a: 不会的,商业化没什么坏处,而且你得看商业化到什么程度。在我们这个展览上,没有任何商业化的,我们用了很少的钱做了很大的事儿。
q: 作为策展人,你参加过不少展览,之前关于paris photo采访的时候,你就说过国内目前没有一个好的大型摄影博览会,那么在国内现有的这些展览里,你最认同哪一个展览?为什么会认同?
a: 我比较认同的,是平遥、连州、大理、西双版纳、丽水。
q: 为什么会把平遥也放进去?你认同的是它的过去还是现在?
a: 平遥曾经非常辉煌,这个必须承认。它的前几届非常棒,在当时来看,肯定在全国都没有能和它比较的摄影节,这些年可能各种原因导致它有点沦落了,但毕竟它还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摄影节,它的人气到现在也应该是最旺的。
q: 那么其他几个摄影节呢?
a: 我觉得连州这十年,从一开始的人们不太信任,到现在越来越专业和小而精,它应该是目前*好也是质量*高的一个摄影节。那么大理这么多年来,感觉上有点像平遥,它的地域很吸引人,人气非常旺,展览也比较丰富。这三个摄影节虽然都存在问题,但是总得来说,还是非常好。这几年,西双版纳、丽水摄影节也非常好。
q: 就跟少数民族摄影师奖一样,其实很多展览都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些商业化色彩,你对于商业策划的水准是如何把控的?
a: 我觉得商业性是不可避免的,但关键是,你要把商业性和专业化程度结合起来。商业化不可避免,但是不能过度,这个和策展人的品格有很大的关系。
q: 有些的朋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再合作,你坚持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
a: 还是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吧,就像我前面说的,要用我们的资源、平台、话语权去为摄影做一点有益的事情,如果感觉有些人或者机构,他们的目的和动机已经不是做这样的事儿的话,那么我也许会选择放弃,这就是我的原则和底线。
q: 其实就现在来看,你已经成为了不少摄影师去努力追捧和“巴结”的对象,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你会如何拒绝这些摄影师?当某些小团队给你施加的压力的时候,你会怎么处理?
a: 我这人从来都是顺其自然,不会去强调什么,包括跟摄影师的交往,跟这些机构和团体的交往,都比较随性一点,所以也会得罪不少人,也产生很多误解,比如在我们画廊,就跟接待站一样,每天都会有摄影师来,每人都希望把他的作品给我看,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而且我记忆力差,经常忘了是谁,或者拒绝和某些机构合作,都总会产生一些误解,我不会很在乎这些。但是朋友其实是最重要的,这些年一直有很多朋友在帮助我,帮助我们画廊,这也是我能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
q: 你作为映画廊的艺术总监,之前也参加了全世界*好的画廊博览会,画廊产业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到底是什么样呢?和国外的画廊相比较,我们该去做哪些改进和变化?美术馆和画廊哪一个更适合中国?
a: 中国的影像市场还处在一个很低端的状态,我们跟世界摄影的差距非常大,除非有一些特殊情况发生,比如国际性的大型的画廊博览或者强力的摄影机构进入中国,以及我们有超级画廊的了,我们有真正的摄影美术馆了。这些出现了,我们的摄影市场会有些改变。如果没有的话,那这个差距是不会改变的。至于画廊和美术馆,都需要,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摄影美术馆和超级画廊的出现,才会让我们的影像市场产生根本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