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林徽因16岁时的一张旧照,经过ai技术修复后,立刻引来网友的不同评价——有人说好美,也有人不买账:这不就是一张网红脸吗!
经某微信小程序ai技术处理前后的林徽因照片
模糊的旧照上,林徽因的眉眼看不真切,但淡淡的表情、温柔的发式,影影绰绰地透露着美好。照片是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时拍下的。正是这一年,年仅16岁的林徽因,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那个建筑学专业拒收女性的年代,她的倔强为她的美平添了几分英气。
经过ai技术修复的照片上,林徽因眉目清秀,依旧是个美人,只是曾经停留在想象与传说中的美颜突然变得如此“高清”,让人有些措手不及,有网友在留言区敲下六个“大哭”的表情符号,写道:放过那些美人吧,请把美留给“时间”这层天然的滤镜。
这个来自某微信小程序的ai修复技术,其实不过是图像识别技术的低门槛应用,和真正的ai图像识别——仅通过对“损坏数据”的分析或者两张以上的损坏照片在毫秒间重建清晰照片,还差得很远。早在林徽因之前,王祖贤、林青霞、小s、易烊千玺都没能逃过这波网上“修复”风潮,当然这极有可能是某种营销策略,但感兴趣的网友不在少数,纷纷晒出经过“算法”变得“高清”的老照片。
网**传的经ai修复后的王祖贤照片
事实上,5g牌照的发放,必然会带来人们对“清晰度”的更高需求。随着8k硬件的普及,不久后的某一天,我们可能无法分辨眼前是一个真正的苹果还是一块屏幕;无法区分打开的是一扇窗还是一块屏幕;甚至将屏幕错认为你触手可及的爱人。
科技不断将世界推向更清晰、更精确。计算机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似乎正将一切都归为0和1的运算。就好像,那些难以被语言准确描述的颜色,在技术人员创造的rgb模式中,被精确地标记为相应的数值——任何一个颜色都是红绿蓝(rgb)三种色光按照不同比例和强度混合而成,都可以由一组rgb值来记录和表达。通常情况下,rgb各有256级亮度,用数字表示为从0、1、2······直到255。按照计算,256级的rgb色彩总共能组合出约1678万种色彩。
色彩在摆脱了颜料(物质)后,获得了无穷的变化,锡耶纳赭红土色和藏红花之间的微妙色差犹如两个整数之间的小数一样多,这远远超出了人们所能辨别的颜色。但“美妙的自由,代价就是欲望的丧失。”(《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雷吉斯·德布雷)或许,我们再也无法在意外中发现“釉里红”的惊喜。
据传,元朝的一位铜匠去窑厂找绘制瓷器的艺工聊天时,无意间将围裙上细碎的铜屑抖落在了成型瓷器的胚胎表面,没想到,烧制出来的瓷器上,带有铜屑的部分呈现出一种沉而不静、浓而不烈的红色。釉里红的烧制方法与青花瓷无二,但由于氧化铜极不稳定,对温度的要求特别高,所以,产量很低,一直是皇家宫廷的宠爱。
相比于古代柴窑里经验丰富的把桩师傅,现代科技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温控问题,但超现代、奇妙的新技术的问题就在于,他们太可靠了,事先规划了一切,即便是那些声称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品,本质上,还是一种数学统计模型的具体应用,还是一个计算器,它并不会“思考”。而“真正的艺术,是在视觉、在生命面前突现的某种意外。”(《图像的生与死:西方观图史》,雷吉斯·德布雷)
但显然,我们已沉醉在由0和1构建的生活里,潜意识信任它代表着***、理性与公正。难以言说、甚至模棱两可的“美”被逐渐排除在崇尚高清、***、理智的科技之外。
还记得电影《流浪地球》里,人工智能 “莫斯”留下的***一句话吗:“让人类完全服从理智, 确实是一种奢求。”但,这或许就是不容出错的科技留给人类***的机会,曾经那些复杂的、处于“模糊地带”的“人性”,数百万年来在文明的存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