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于公众号:家庭日记
未经授权不得二次转载
奶爸近年来发现有一种“中国风”的摄影风格开始流行,换上唐装汉服,把人物安排在仿古建筑中,打一把纸伞,便以为是国风了。
这样的照片,误导了许多人,奶爸私以为,我们可以对外来文化不甚了解,但是面对本国文化,一定要好好对待和审视。
回想到我自己的拍摄,最近两年有很大的转变,主要是观念上的。
曾经我极度迷恋日本,觉得日本怎么拍都好看,但从我开始拍摄中国的每一个城市后,重庆、武汉、成都、青海、西安,我越发觉得原来中国的魅力更加深厚。
曾经喜欢拍摄日本,可能仅仅是因为日本“精致”,色彩、植被、光线都可控,所以拍起来简单,更容易出片罢了。
而我们的城市,如果不是被城镇化改造的特别厉害,在保有原有城市风貌的前提下,更加丰富丰满和具有特别的味道。
比如重庆的立体魔幻、武汉的码头文化、西安的古韵。
因为地大物博,各地差异极大,每一个城市都值得去细细品味,而这些又不是精心被准备好的景色,而是有待自己去发掘的广阔。
曾经有本日本大正昭和年关于色彩的经典书籍《配色事典》,我看完后深深感慨,其实很多色彩的理念传承于中国,但日本却很好地保留了下来。
比如暖黄色的“赤金”,是来自于盛唐时期,宫廷与民间喜用金饰,赤金色也就自然流行,敦煌莫高窟中的唐代壁画,也多用金粉;
再比“绯红”,是古人用来描述血液的的颜色,也是明代一至四品文官官服绯袍的颜色;
还有“缃色”,早在汉代《释名》中记载,缃色为初生桑叶之色,在《茶经 五之煮》中,茶圣陆羽认为缃色的茶汤为上品。
你看,中国古人对色彩的理解是多么深厚,连远渡而来的日本人都对此附庸风雅并保留至今,我们却在仿古建筑中拍些“伪国风”?,令人唏嘘!
到底什么才是中国风的精髓?什么才是具有传统经典的审美的视觉?恐怕很难在一篇推文中说个清楚,奶爸也不是专业研究之人,但是我希望通过抛出这个话题,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希望我们能真正感受我们文化的魅力,而不是去形而上学的模仿。
这篇文章,奶爸选取了四位摄影师和三位导演的作品,来聊聊我喜欢的中国风。
*本文所用照片来自摄影师个人凯发k8娱乐平台官网,著作权归摄影师本人所有
·
·
孙郡
色彩
微博&lofter:布法罗的树孙郡
出生于江南水乡绍兴的孙郡,从小学习工笔画和国画,他拍下的照片,有元曲的优雅。
简单的色彩搭配,留白、朱砂和黛青,体现出了色彩的雅与简。
初看的话会惊叹如此像工笔画的作品怎么会是相机所摄?
繁华的色彩搭配,又整合的如此和谐好看。
圆形的构图中,有一支花,姿态优美,色系上以“牙白”为底,一抹“海棠红”在中央,色彩对氛围的烘托,达到极致。
奶爸认为,孙郡照片中最能突出国风的色彩,便是这样的植物色系,这样的色彩日常很难见到,而非机械简单去定义红或者黄抑或蓝,而是在红之中,又有多种过渡色,讲究的是丰富,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色彩会给观者非常高级稀有的感觉。
在植物中提取染料和色彩,是中国古代印染和绘画之精华,像是从大自然借来的颜色,神奇又耐人寻味。
生活之用,艺术之美,呈于眼前,沿用至今,这也是中国传统之美。
近年来,有无数人开始模仿孙郡的风格,工笔画质感的“中国风”迅速变得流行起来,可奶爸却认为,少有人真正吃透和理解了孙郡的用意。
这样的照片,难点是工笔画,而非中国风,一味地营造中国风而忽视工笔基础,那就是形而上学了。
孙郡的照片是怎么完成的呢?先构思策划,再用黑白拍摄出,最后再手工上色,一张照片往往要耗时20天左右。
最难的部分是上色,相当于画龙点睛的一步,选什么色彩搭配,具体使用哪种色系,都需要极大的考究。
而大多数模仿孙郡的照片,仅仅是套一个滤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没有工笔画基础的人,几乎无法达到类似的效果,只有一些基本框架的形式感,而最为重要的色彩,都没对。
这样的朱砂印,作为作品的署名,也是极具国风的。
孙郡眼中的人物,像是画中人,多了浪漫的味道。
晚唐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和孙郡拍摄的baby,韵味相似,没有文化钻研和积累的,恐怕无法领会。
完全耳目一新的四字弟弟和吴彦祖,孙郡对人物的描写和西方时尚大片不同。
西方时尚大片重在光影的塑造,更多在于五官细节的刻画,而孙郡的拍摄,重在置景,重在人物状态,闲适且悠然自得。
我们从孙郡的照片中,品读的更多是一种状态,帐下饮茶和闲云野鹤,可谓自在。
孙郡总是能找到被拍摄人最恰当的状态。
这便是中国美学的氛围。
孙郡的作品,核心是中国江南的风雅。
工笔画的核心是“严谨细腻”,盛行于审美巅峰的唐代,明代后又结合了西方绘画,中西结合,既有东方的神韵,又有西方的精致。
所以,任何艺术从业者,一定要对文化内核的理解非常到位,单纯注重于形式,很容易会东施效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