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父母都有过子女走失的梦魇。子女瞬间消失的幻觉,在转头之间消失的恐慌,投注在未成年子女身上的父母的爱,也会被对失去的恐惧所包裹。基于此,摄影师贺肖华的这一组《失踪者》借助人工智能生成的图像将这一情感可视化。他生成了儿童失踪当时的情境,失踪儿童成长后的样貌,还生成了人贩子的形象。该系列包含对过往与未来和对失踪对象的情感想象。而与此同时,一些借助人工智能寻回被拐儿童的例子已有报道,人工智能似乎正在拉近想象和现实的距离,解决实际的问题。本文选自一段与贺肖华的访谈,摄影师谈及了自己做这组图像的初衷和他想要传达的意义。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在年代美术馆展览现场 ©年代美术馆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上图为ai生成失踪者如今样貌,下图为失踪者失踪当时照片,下同
问:什么初衷和契机,让你放弃直接摄影而用ai来制作这一组作品?
答:我们家族二十年前有一个小女孩14岁时被拐卖到福建山区为人妻,后来历经千辛万苦逃跑回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电影《盲山》里那种惨不忍睹的情景,在现实里重现。
之后,我用了几年时间来研究拐卖儿童的一些案例:比如儿童被拐卖年龄阶段、性别、手段、场景,在国内最大寻亲网站下载了几千条资料,分门别类整理,后来又收集那些主要人贩子的资料。几年里用ps创意制作了几个系列作品,但总感觉不尽如人意,于是没有推出来。
就这个题材而言,做纪实摄影、纪录片当然好,但难度非常大,可控性弱。2022年9月我开始接触ai绘画,当时用stable diffusion,还有杭州一家科技公司的小程序,虽然出图达不到“照片”效果,但它在虚拟、想象力、模拟、创意、跨界等方面,给人以惊艳、惊奇之感。到2023年初,midjourney已经可以生产出非常“逼真”的照片了,我才用它创作完成《失踪者》。
失踪亲人当下的肖像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问:这些遗失的儿童当下的面貌,是你和ai“共同想象”的产物,这里边都包含了哪些信息,哪些是ai做的,哪些是你做的?可以举例一个。
答:一个家庭有亲人被拐卖,那么有两个节点会伴随他们一生。一是亲人失踪的那个时间、空间里发生的悲剧事件,他们会铭记一辈子;一是在重大节庆比如逢年过节、小孩生日,家人们总会念想起这个人:多大了,长什么样,该干什么了。于是我重点用ai来生成上面两大类影像:失踪事件发生时的环境人像与失踪亲人当下的肖像。
实操模拟生成失踪儿童当下(长大)的肖像,提示词中我关注的是:年龄、性别、地域、状态(表情、肢体语言)等基本信息,艺术(摄影)属性有:照相机、人像镜头、胶片效果、新客观主义、无表情摄影等。然后用小孩小时候寻亲照片做垫图,midjourney因此生成小孩长大的肖像照片,有比较高的可靠性、准确度。——但是我追求的并不是“客观性”。
失踪事件发生时的环境人像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
问:铁链女事件,甚至就算没有这事件,拐卖儿童都是让人很撕心的人性丑陋现象,你希望通过这个作品传达些什么?
答:这些“无中生有”的肖像,对失踪者的亲人来说,是一种无尽的思念与痛苦,它虚无缥缈地存在于他们的生命里,伴随他们一生。我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去关注那些中国每个家庭对“可能丢失孩子”的深深恐惧、担忧和痛恨。
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比较猖獗,这些年境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持续高发,国内又有成千上万年轻人被拐骗、拐卖至东南亚成为“帮凶”,害人害己。希望这些肖像照片成为一种符号,一种隐喻,一声呐喊。愿天下无贼,天下太平!
人贩子肖像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上图为ai生成,下图为人贩信息
贺肖华作品《失踪者》之一,上图为ai生成,下图为人贩信息
贺肖华,独立影像艺术家,雅昌签约摄影师。湖南邵阳人,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现生活于广西柳州市。作品曾多次参展中国、美国、韩国等摄影节,获评中国十佳新锐摄影师,中国十佳创意摄影师,徐肖冰纪实摄影典藏大奖,西双版纳国际影像双年展最佳国内摄影师等奖项。部分作品被个人或专业机构收藏,出版作品集《它语》。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冻土层”,作者陈有为。
来源:陈有为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